隨著能源結構的轉型和電力市場對高效、穩定供電要求的日益提高,發電機組作為電網的核心資產,其運行穩定性直接關系到電網安全、企業效益和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。傳統的“事后維修”和“定期檢修”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電力生產的需求。為此,構建一套科學、精準、前瞻的多級故障預警體系,實現從“被動應對”向“主動預防”的戰略轉變,已成為發電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路徑。
總體目標:
建立覆蓋機組全狀態、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驅動型故障預警體系,通過“早期識別、精準預警、分級響應、閉環管理”,顯著降低非計劃停運次數,縮短故障修復時間,延長設備壽命,最終實現發電機組可靠性、可用性和經濟性的綜合提升。
本體系采用 “三級預警、兩級響應、一平臺支撐” 的核心架構。
1. 三級預警定義:
一級預警(早期預警 - 黃色):
狀態: 設備某一或多個狀態參數出現輕微異常趨勢,或偏離正常基準值,但仍在安全運行范圍內。尚未構成即時威脅,但有潛在惡化風險。
目標: 提示關注,啟動跟蹤監測與分析程序。
示例: 軸承溫度緩慢攀升但仍低于報警值;振動頻譜中特定頻率分量能量輕微增加。
二級預警(發展預警 - 橙色):
狀態: 異常趨勢持續惡化,參數已接近或短暫觸及設計報警值。設備性能開始劣化,故障概率顯著增加。
目標: 發出維修準備指令,啟動診斷分析,制定檢修預案。
示例: 軸承溫度持續高于正常值且波動加大;振動幅值達到報警閾值80%以上并呈上升趨勢。
三級預警(緊急預警 - 紅色):
狀態: 設備參數嚴重超標,或出現急劇惡化,表明故障已進入快速發展期或已發生,隨時可能導致機組跳閘或設備損壞。
目標: 立即采取干預措施,必要時申請降負荷運行或緊急停機,防止事故擴大。
示例: 機組振動烈度瞬間飆升并超過停機值;潤滑油壓力驟降;出現金屬摩擦、撞擊等異常聲響。
2. 兩級響應機制:
運維層響應: 針對一、二級預警,由運行和檢修人員在現場完成數據復核、趨勢跟蹤、常規維護和預案準備。
專家層響應: 針對二級和所有三級預警,由設備部、技術專家團隊介入,進行深度診斷、根因分析、制定并指揮執行高級維修策略。
3. 一平臺支撐:
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智能預警與分析系統,作為整個體系的數據中樞和大腦,實現數據集成、模型計算、預警發布、流程管理和決策支持。
第一步:夯實數據基礎——全面感知與數據融合
完善傳感器網絡: 對關鍵設備(如汽輪機、發電機、鍋爐、主變壓器、重要輔機)加裝或升級高性能傳感器,覆蓋振動、溫度、壓力、流量、位移、油液、絕緣等多種參數。
統一數據標準: 整合DCS、SIS、PLC、點檢系統、油液監測、性能計算等異構數據源,建立標準化的數據模型和質量校驗規則,確保數據的完整性、準確性和時效性。
構建數據倉庫: 利用時序數據庫和數據湖技術,存儲海量的實時運行數據與歷史數據,為大數據分析和AI建模提供燃料。
第二步:建立預警模型——閾值與智能診斷結合
靜態閾值模型: 基于設備廠家規范、行業標準和歷史經驗,設定固定的報警值和停機值。此為最基本的預警防線。
動態閾值模型: 基于機組負荷、環境溫度等工況參數,動態調整相關參數的正常范圍,避免誤報。例如,發電機繞組溫度隨負荷變化的正常區間。
趨勢預測模型: 應用時間序列分析(如ARIMA、Prophet)對設備參數進行趨勢外推,提前發現緩慢發展的劣化征兆。
智能診斷模型(核心):
機理模型: 基于熱力學、流體力學、轉子動力學等物理原理,構建仿真模型,將實際運行數據與仿真結果對比,發現偏差。
數據驅動模型: 應用機器學習算法(如孤立森林、支持向量機、深度學習),對正常運行狀態下的海量數據進行學習,識別出微弱的、人眼難以察覺的異常模式。
案例推理模型: 建立故障案例庫,當新數據模式出現時,在案例庫中進行相似度匹配,快速定位可能的故障類型。
第三步:構建預警平臺——流程化與可視化
預警自動生成與推送: 平臺根據預設規則和模型計算結果,自動生成不同級別的預警工單,并通過手機APP、短信、釘釘/企業微信等方式,精準推送給相關責任人。
可視化監控大屏: 建立集團、電廠、班組多級可視化管理界面,實時展示全廠機組健康狀態“一張圖”,用紅、橙、黃、綠四色直觀顯示預警分布。
閉環工單管理: 預警必須與檢修工單系統(如EAM)聯動。從預警產生、分析診斷、措施制定、維修執行到效果驗證,形成完整的PDCA閉環,確保每一個預警都得到有效處置。
第四步:明確執行流程——分級響應與協同作戰
一級預警流程:
平臺生成黃色預警工單。
運行人員確認報警,加強對該參數的監視頻次。
點檢人員結合點檢計劃進行針對性檢查,記錄狀態。
一周內若無惡化,則預警自動關閉;若持續存在或惡化,升級為二級預警。
二級預警流程:
平臺生成橙色預警工單,并通知專業工程師和班組長。
專業工程師組織會診,利用平臺診斷工具進行根因分析。
制定檢修預案,準備備品備件,視情況安排在最近的低負荷期或計劃檢修中處理。
持續監控,直至參數恢復正常,預警關閉。
三級預警流程:
平臺生成紅色預警工單,并強制彈窗、聲光報警,同時通知值長、部門主任及公司領導。
值長有權并根據規程立即采取降負荷、切換備用設備或緊急停機等措施。
技術專家團隊立即集結,利用一切分析手段確定故障性質和位置。
啟動緊急維修程序,優先調配資源,直至故障排除,機組恢復安全狀態。
組織保障: 成立以生產副總為組長的預警體系領導小組,明確各部門(運行、檢修、設備、信息化)職責,設立專職的數據分析師或狀態監測工程師崗位。
制度保障: 制定《發電設備狀態監測與預警管理辦法》、《多級預警響應實施細則》等規章制度,將預警處置流程標準化、制度化。
技術培訓: 定期對運行和檢修人員進行狀態監測、數據分析、故障診斷技術的培訓,提升全員“讀數據、識風險”的能力。
持續優化: 建立預警準確率、誤報率、漏報率等KPI考核指標。定期回顧預警案例,優化模型參數和預警規則,形成體系的自我進化能力。
通過本實施細則的落地,預期可實現:
安全性提升: 重大設備事故風險降低50%以上。
可靠性提升: 非計劃停運次數減少30%-50%,等效可用系數提升1-3個百分點。
經濟性提升: 維修成本降低10%-20%,通過預防性維修避免巨額的大修費用和發電損失。
管理升級: 實現設備管理的數字化、精細化和智能化,為企業培養一支掌握先進預測性維護技術的專業團隊。
結語
構建多級故障預警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理念、技術、管理和文化的協同變革。它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個持續迭代、不斷完善的旅程。堅定不移地推進此項工作,必將為發電企業的安全、穩定、高效運行筑起一道堅實的“數字防火墻”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。